核三公投辯論升溫重點:黃士修批反核「反美賣台」 甘崇緯強調節電就可替代核三廠 國際核能發展和台灣能源政策全面了解

#核三公投 #反核 #黃士修 #甘崇緯 #台灣能源政策 #核三廠 #核能爭議 #節電政策 #核電安全 #能源轉型 #台灣電力 #國際核能趨勢


核三公投進入倒數 正反雙方辯論持續白熱化

核三重啟公投將於2025年8月23日正式舉行,關於「是否延役或重啟核三廠」的爭論,在政治圈、學界與能源產業界掀起高度關注。8月11日,中央選舉委員會舉行第三場意見發表會,由正方代表「核能流言終結者」創辦人黃士修與反方代表、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展開交鋒。


黃士修:反核等於反美、賣台、舔共

黃士修在辯論中強調,全球多國已重新擁抱核能,並引用多年國際研究數據指出,福島核災並未造成死亡或癌症發病率增加。他認為,核電廠在抗震結構上極為安全,是最能抵禦地震的建築之一。
他直言:「反核就是反美、反核就是賣台、反核就是舔共。」並批評反核方長年只圍繞「核災」與「核廢」議題,忽略核能在減碳、能源安全與供電穩定上的戰略價值。


甘崇緯:節電就能替代核三廠發電量

反方代表甘崇緯則從數據面反駁。他指出,核三廠於2025年5月17日停機除役後,台灣電力備轉容量率從未低於6%,即使在用電尖峰時段仍維持6.2%,顯示電力供應穩定。
他引用經濟部資料,表示到2027年透過節電計畫,每年可節省206億度電,而核三廠在2023年的全年發電量僅178億度,「單靠節電就能取代核三廠」。


地質風險與綠電標準爭議

甘崇緯也提醒,核三廠所在地接近活動斷層,且已運轉40年,老化設備與地質風險不容忽視。他指出,根據歐盟「綠電標準」,核三廠已不符合再生能源與安全條件,因此延役或重啟將使台灣承擔潛在核災風險。
對此,黃士修反擊,台灣缺乏高階核廢料處置場,並非核能技術不足,而是因反核團體多年來煽動恐懼,導致政策無法落實。


國際核能趨勢:重返能源舞台

近年,隨著全球能源轉型與減碳壓力增加,多國重新評估核能角色。國際能源署(IEA)資料顯示,2022年至2024年間,英國、法國、日本、韓國等國紛紛延役或重啟部分核電廠。歐盟更在2022年將「符合特定安全條件的核能」納入綠色分類(EU Taxonomy),以促進投資與能源穩定。
不過,部分歐洲國家如德國則選擇全面退核,轉向再生能源與天然氣補足缺口。這顯示核能政策在國際間仍存在高度分歧。


台灣能源供需現況

根據台灣電力公司2024年能源報告,台灣目前主要電力來源為燃氣(約42%)、燃煤(約35%)、再生能源(約8%)與核能(約8%)。在非核家園政策推動下,核電比例持續下降,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比重上升,但天然氣供應仍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影響。
2025年5月至今的備轉容量數據顯示,台灣電網具備一定彈性,但在極端氣候與高溫用電尖峰時,仍需依賴燃煤與燃氣快速補充,增加碳排與成本壓力。


核三公投後的可能影響

無論公投結果為何,台灣能源政策都將面臨新的挑戰:

  • 若核三廠重啟,需投入額外經費進行安全檢測、設備更新與核廢料管理。
  • 若維持除役,則需確保再生能源與燃氣供應的穩定性,並加強節電與儲能系統建設。

核能與台灣能源未來

核能是否應該在台灣能源結構中繼續存在,仍是政治與民意高度關注的焦點。此次公投不僅關乎單一電廠的命運,更將影響未來十年台灣的能源安全策略與減碳進程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