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災情
花蓮馬太鞍溪因堰塞湖溢流導致潰堤,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,已有至少14人死亡。農業部林保署空拍勘查後指出,溢流口壩頂遭水流下切達80公尺,湖水量雖已縮減75%,但仍維持紅色警戒,危機尚未完全解除。
傅崐萁喊「爆破就解決了」
國民黨立委傅崐萁除將責任歸咎中央,更強調早在7月底就多次反映問題,並建議比照過去南投堰塞湖案例,透過「爆破」方式來處理,直言「爆破就能解決」。
李鴻源:堰塞湖結構複雜 爆破不可行
對此,台大土木系教授、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明確指出「爆破不可行」。他解釋,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水量高達9,000萬噸,相當於2至3座牡丹水庫,一旦處理不當將造成更大次生災害。由於地形複雜,爆破需大量炸藥,且結果難以預測,因此不被專家認可。
他並透露,內政部已提前委託團隊進行監測與模擬,預估潰壩範圍可能波及數千人,因此在事前已建議疏散7至8,000名居民,以降低災害風險。
目前策略:預警與疏散才是關鍵
李鴻源強調,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模擬,提前預警與疏散民眾,再配合後續的泥沙疏濬,才能有效降低風險。即便目前災情已初步控制,但堰塞湖周邊土壤含水量仍偏高,隨時可能再度溢流,他呼籲居民「先不要急著返家」。
未來防災重點:長期治理與民眾意識提升
專家提醒,堰塞湖事件顯示台灣需加強長期治理與防災規劃,包括水土保持、河川治理及山區監測。同時,民眾也必須提高防災意識,遵循政府預警疏散措施,避免因回家過早而增加生命危險。
👉 關鍵字建議:
花蓮堰塞湖溢流、傅崐萁爆破、李鴻源防災、馬太鞍溪災情、爆破不可行、堰塞湖疏散、花蓮災害預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