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蓮災後清理行動中,不少志工投入幫忙,被稱為「鏟子超人」。然而,近期卻有人因長時間勞動,發生橫紋肌溶解症並送進加護病房,引起社會關注。疾管署長羅一鈞提醒,這種疾病最常見的原因是「肌肉過度使用」,並提出3大預防措施。
橫紋肌溶解症的主要原因
- 肌肉過度使用:如長時間搬運、鏟泥、清理重物。
- 高強度運動:行軍、跑馬拉松等,都可能導致肌肉受損。
- 症狀表現:肌肉劇烈疼痛、僵硬,甚至影響走路、站立與蹲下。
羅一鈞提出的3大預防措施
- 避免突然進行高強度勞動
平時缺乏運動的人,不建議一次進行過度激烈的勞動或運動。 - 大量補充水分
在激烈運動或勞動後,應多喝開水,幫助代謝廢物,減少腎臟受損。尤其夏天更要避免身體缺水。 - 出現症狀立刻休息
若感覺肌肉僵硬、疲勞或疼痛,應馬上停止並休息;若症狀未改善,需及早就醫。
與疾病的關聯
羅一鈞補充,流感病毒或鉤端螺旋體病雖有少數可能引起橫紋肌溶解,但通常會先出現發燒等感染症狀。而救災志工短時間內發病,最可能的原因還是肌肉過度使用。
專業提醒
橫紋肌溶解症不只會發生在運動員,日常生活或勞動過度也可能觸發。
👉 預防關鍵:量力而行、多補水、適時休息。
特別提醒「鏟子超人」們,守護家園的同時,也要保護好自己的健康。
✅ SEO關鍵字
#橫紋肌溶解 #橫紋肌溶解症 #橫紋肌溶解預防 #肌肉過度使用 #過度勞動 #鏟子超人 #花蓮救災